当前位置: 汉语查 成语 形容东什么西什么的成语

形容东什么西什么的成语


1东张西望 [ dōng zhāng xī wàng ]

解释 这里那里地到处看。形容寻找东西或心神不安;注意力不集中。

出处 明 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:“三巧儿只为信了卖卦先生之语,一心只想丈夫回来,此时经常走向前楼,在帘内东张西望。”

2东奔西走 [ dōng bēn xī zǒu ]

解释 到处奔跑。形容四处奔忙或为某个目的而四下活动。也形容到处逃窜。走:跑。

出处 元 魏初《沁园春 留别张周卿韵》:“甚年来行役,交情契阔,东奔西走,水送山迎。遥望神州,故人千里。”

3东奔西撞 [ dōng bēn xī zhuàng ]

解释 形容无固定目标,到处乱闯。

出处 明·高濂《玉簪记·依亲》:“骤然起兵戈,扰攘。卷尘飞,东奔西撞,娇儿拆散知何往?”

4东寻西觅 [ dōng xún xī mì ]

解释 指到处张罗。

出处 《平妖传》第十回:“比及让了他罢了,又来东寻西觅,只恐还在左近,放心不下。”

5东挪西凑 [ dōng nuó xī còu ]

解释 指各处挪借,凑集款项。

出处 明 凌濛初《初刻拍案惊奇》第13卷:“过了两月,又近吉日,却又欠迎亲之费,六老只得东挪西凑,寻了几件衣饰之类,往典铺中解了几十两银子,却也不够使用。”

6东挨西撞 [ dōng āi xī zhuàng ]

解释 同“东奔西撞”。

出处 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一:“终日间靠着些东涂西沫,东挨西撞,也济不得甚事。”

7东挪西撮 [ dōng nuó xī cuō ]

解释 同“东挪西凑”。

出处 《水浒传》第九四回:“我这里正项钱粮,兀自起解不足,东挪西撮。你这项信赏钱,依着我,权且存置库内。”

8东掩西遮 [ dōng yǎn xī zhē ]

解释 谓左右遮掩,隐瞒真相。

出处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七:“别件事,或者有些东扯西拽,东掩西遮,东三西四,不容易说话。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,一天好事。”

9东完西缺 [ dōng wán xī quē ]

解释 谓短缺,不完备。

10东猜西揣 [ dōng cāi xī chuāi ]

解释 谓多方猜测。

出处 清·袁枚《与杨兰坡明府书》:“然李义山《锦瑟》一篇,宁使后人东猜西揣,聚讼纷纷,而当时绝不多下一注,亦可想见古人之落落大方矣。”

11东怒西怨 [ dōng nù xī yuàn ]

解释 比喻迁怒于人。

出处 北齐·颜之推《颜氏家训·省事》:“厉色扬声,东怒西怨。”

12东拉西扯 [ dōng lā xī chě ]

解释 拉、扯:闲谈。没有明确话题地聊天;也指说话写文章条理紊乱;不紧扣中心议题。

出处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更有一种可笑的,肚子里原没有什么,东拉西扯,弄的牛鬼蛇神,还自以为博奥。”

13东拼西凑 [ dōng pīn xī còu ]

解释 东一点;西一点零零碎碎地拼凑起来。也形容经济小为应急需到处挪借。

出处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:“因是儿子的终身大事所关,说不得东拼西凑,恭恭敬敬封了二十四两贽见礼。”

14顾此失彼 [ gù cǐ shī bǐ ]

解释 顾了这个;顾不了那个。形容头绪繁多;无法兼顾全面。

出处 明 冯梦龙《东周列国志》第76回:“分军为三:一军攻麦城,一军攻纪南城,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,彼疾雷不及掩耳,顾此失彼,二城若破,郢不守矣。”

15东倒西歪 [ dōng dǎo xī wāi ]

解释 歪歪倒倒的。形容站立不稳;或位置不正;倾斜欲倒的样子。也形容杂乱无章。

出处 元 萧德祥《杨氏女杀狗劝夫》:“他两个把盏儿吞,直喝得醉醺醺的,吃得东倒西歪。”

16唯利是图 [ wéi lì shì tú ]

解释 只要有利就去追求。惟:只有;惟独;图:贪图;追求。

出处 晋 葛洪《抱朴子》:“名过其实,由于夸诳,内抱贪浊,惟利是图。”

17左邻右舍 [ zuǒ lín yòu shè ]

解释 左右的邻居。指相邻的地区、部门、单位等。

出处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:“云来雾去,走石飞砂,唬得我一家并左邻右舍,俱不得安生。”

18东鳞西爪 [ dōng lín xī zhǎo ]

解释 原指画在云中的龙这里露一片鳞;那里露一只爪;不见全貌。现比喻零碎散乱、不全面。

出处 清 梁启超《意大利建国三杰传》第二节:“以上所引,虽东鳞西爪,语焉不详。”

19东摇西摆 [ dōng yáo xī bǎi ]

解释 形容走路不稳。比喻容易动摇、不坚定。

出处 清·魏秀仁《花月痕》第48回:“只见那边妖妇妖尼,笑吟吟的将拂子东摇西摆。”

20东涂西抹 [ dōng tú xī mǒ ]

解释 涂、抹:原喻从事文辞。比喻用笔随便写写画画。

出处 五代 王定保《唐摭言 慈恩寺题名游赏赋咏杂记》:“报道莫贫相!阿婆三五少年时,也曾东涂西抹来。”

21东拦西阻 [ dōng lán xī zǔ ]

解释 指极力阻拦。

出处 《雪岩外传》第十回:“众家人听说,忙东拦西阻的教他们止声。”

22东逃西窜 [ dōng táo xī cuàn ]

解释 四处逃亡与逃避。

出处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 卖油郎独占花魁》:“因那年避乱南奔,被官兵冲散了女儿瑶琴,夫妻两口,凄凄惶惶,东逃西窜,胡乱的过了几年。”

23东观西望 [ dōng guān xī wàng ]

解释 向四周张望,察看动静。

出处 明·冯梦龙《喻世明言》第26卷:“张公也慌张了,东观西望,恐怕有人撞见。”

24东征西讨 [ dōng zhēng xī tǎo ]

解释 指四处出战征伐。

出处 唐 杨炯《左武卫将军成安子崔献行状》:“至如出车授钺,东征西讨,孤虚向背。”

25东碰西撞 [ dōng pèng xī zhuàng ]

解释 形容无固定目标,到处乱闯。

出处 巴金《火》:“刘波好像被困在一条死巷里,他东碰西撞都找不出一个出路。”

26东跑西颠 [ dōng pǎo xī diān ]

解释 比喻到处奔走。

出处 周立波《暴风骤雨》第一部十四:“他和他的那个组,打地,评等级,品好赖,劈青苗,东跑西颠,整整地忙了五天。”

27东躲西藏 [ dōng duǒ xī cáng ]

解释 指到处躲避藏匿。

出处 明 无名氏《伐晋兴齐》:“杀的他军兵胆碎魂先丧,一个个哭啼啼东躲西藏。”

28拆东补西 [ chāi dōng bǔ xī ]

解释 拆倒东边的墙,以修补西边的墙。比喻为了应急而牺牲这个弥补那个。

出处 宋 陈师道《次韵苏公西湖徙鱼》:“小家厚敛四壁立,拆东补西裳作带。”

29东横西倒 [ dōng héng xī dǎo ]

解释 形容杂乱。

出处 刘复《晓》诗:“回看车中,大家东横西倒,鼾声呼呼。”

30东游西荡 [ dōng yóu xī dàng ]

解释 指到处游荡,不务正业。

出处 明 吴承恩《西游记》第六回:“他因没事干管理,东游西荡。”

31东瞧西望 [ dōng qiáo xī wàng ]

解释 指到处乱看。

出处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六回:“刘老老只听见咯当咯当的响声,很似打锣筛面的一般,不免东瞧西望的。”

32街坊邻居 [ jiē fāng lín jū ]

解释 街坊:邻居。指邻居人家。

出处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24回:“自古道:好事不出门,恶事传千里。不到半月之间,街坊邻居,都知得了,只瞒着武大一个不知。”

33拍案惊奇 [ pāi àn jīng qí ]

解释 对奇异的事情拍着桌子惊叹。明末凌蒙初有拟话本《初刻拍案惊奇》、《二刻拍案惊奇》。

出处 明末·凌濛初有拟话本《初刻拍案惊奇》、《二刻拍案惊奇》。

34东谈西说 [ dōng tán xī shuō ]

解释 指议论的面很宽。

出处 鲁迅《书信集 致金肇野》:“近来东谈西说,而其实都无深研究,发议论是不对的。”

35东飘西荡 [ dōng piāo xī dàng ]

解释 指不固定,没有着落。也指无定向地漂浮。

出处 明 无名氏《苏九淫奔》第一折:“去汴梁买马,不想东飘西荡,将本钱尽行折了。”

36东零西碎 [ dōng líng xī suì ]

解释 指零碎,分散,不集中。

出处 郭沫若《文艺论集 自然与艺术》:“他们把他们父亲的财产东零西碎地铺满了一堂,没有丝毫处理的手腕。”

37迁怒于人 [ qiān nù yú rén ]

解释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。

出处 《论语·雍也》:“有颜回者好学,不迁怒,不贰过。”朱熹注:“怒于甲者,不移于乙。”

38来来往往 [ lái lái wǎng wǎng ]

解释 指多次来和去交往

出处 明·施耐庵《水浒传》第13回:“两个在阵前,来来往往,番番复复,搅做一团,扭做一块。”

39东奔西跑 [ dōng bēn xī pǎo ]

解释 指到处奔波。

出处 杨朔《雪浪花》:“苦人哪,自小东奔西跑的,什么不得干?干的营生多,经历的也古怪。”

40东奔西逃 [ dōng bēn xī táo ]

解释 同“东逃西窜”。

出处 曹禺《王昭君》第二幕:“他打过多少次败仗,东奔西逃,最后决定了与汉家和好的大计。”

41东扯西拽 [ dōng chě xī zhuāi ]

解释 谓事情互相纠缠。犹言拆东补西。

出处 明 冯梦龙《醒世恒言》卷七:“别件事,或者有些东扯西拽,东掩西遮,东三西四,不容易说话。这做媒乃是冰人撮合,一天好事。”

42身不由主 [ shēn bù yóu zhǔ ]

解释 身体不由自己作主。

出处 清 曹雪芹《红楼梦》第52回:“‘哎哟’了一声,就身不由主睡下了。”

43东讨西伐 [ dōng tǎo xī fá ]

解释 同“东征西讨”。

出处 唐·杨炯《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》:“由是南驰北走,东讨西伐,运之无旁,按之无下。”

44东迁西徙 [ dōng qiān xī xǐ ]

解释 谓四处迁移,居止不定。

出处 《明史西域传二·沙州卫》:“尔居沙州三十年……但当循分守职,保境睦邻,自无外患。何必东迁西徙,徒取劳瘁。”

45东讨西征 [ dōng tǎo xī zhēng ]

解释 同“东征西讨”。

出处 唐·杨炯《唐昭武校尉曹君神道碑》:“髫年学剑,卯岁论兵,以身许国,东讨西征。”

46东闪西挪 [ dōng shǎn xī nuó ]

解释 形容有所畏惧,躲躲闪闪。

出处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四十回:“褚一官平日在泰山跟前还有个东闪西挪,到了他的娘子跟前,却是从来说一不二。”

47东飘西泊 [ dōng piāo xī bó ]

解释 谓四处漂泊,行踪无定。

出处 《荡寇志》第一一二回:“车夫道:‘只有一人想该斗得他过。’徐槐听了,忙问是何人?车夫道:‘这人姓颜,名叫树德……向来东飘西泊,不知住处。”

48东荡西驰 [ dōng dàng xī chí ]

解释 犹言东征西讨。

出处 《儿女英雄传》缘起首回:“汉王乘那项王火咸阳,弑义帝,降子婴,东荡西驰的时候,早暗地里间道入关,进位称王。”

49东翻西倒 [ dōng fān xī dǎo ]

解释 翻:翻转,倒下;倒:颠倒,翻转。形容四处翻捡找寻。

出处 清·夏敬渠《野叟曝言》第四回:“因先入厨房,搜寻食物,那知这庙中,竟无隔宿之粮,东翻西倒,只有一个腌菜坛。”

50东闯西踱 [ dōng chuǎng xī duó ]

解释 谓盲目地四处闯荡。

出处 茅盾《子夜》六:“他很想跑开,但想到不吴芝生作伴,到底比起独自东闯西踱较为‘有聊’,便又舍不得走。”

51东驰西骋 [ dōng chí xī chěng ]

解释 同“东奔西走”。

出处 清·贯公《拒约须急设“机关日报”议》:“电传消息,或两国议和,交涉问题,而调查员东驰西骋,察其人心舆论,以知其彼此方针。”

52东零西散 [ dōng líng xī sàn ]

解释 形容零落分散。

出处 明·袁宏道《致萧允升庶子》:“曾未几何,而东零西散,念方既已下世,先兄继之,射堂秋月,有若隔世,人生会合,何可常也!”

53风行雨散 [ fēng xíng yǔ sàn ]

解释 同“风流云散”。

出处 南朝·陈徐陵《与杨仆射书》:“又闻本朝王公,都人士女,风行雨散,东播西流。”

54东游西逛 [ dōng yóu xī guàng ]

解释 同“东游西荡”。

出处 《人民文学》1978年第2期“‘四人帮’横行时,有些学生基本上不上课,东游西逛,学得‘油腔滑调’。”

55东支西吾 [ dōng zhī xī wú ]

解释 谓说话办事含糊敷衍。

出处 《二刻拍案惊奇》卷二:“[妙观]下第三局时,频频以目送情。小道人会意,仍旧东支西吾,让他过去。”

56东冲西撞 [ dōng chōng xī zhuàng ]

解释 谓无把握地四处奔走寻找。

出处 杨朔《铁骑兵》:“他带着一班人巧妙地摔开了追击的敌人,东冲西撞,想再追上大队。”

57东声西击 [ dōng shēng xī jī ]

解释 犹言声东击西。扬言要攻此方,实际却攻彼方。

出处 明·李东阳《喻战送李永敷南归》:“子知战乎……神出鬼没,东声西击,变化而无常者,用也。”

58东央西告 [ dōng yāng xī gào ]

解释 谓到处恳求。

出处 《警世通言·杜十娘怒沉百宝箱》:“[李甲]口里虽如此说,心中割舍不下,依旧又往外边东央西告,只是夜里不进院门了。”

59东央西浼 [ dōng yāng xī měi ]

解释 谓到处恳求请托。

出处 《歧路灯》第八四回:“王象荩承主母之命,遵依程公条例,东央西浼,托产行寻售主。”

60东抄西袭 [ dōng chāo xī xí ]

解释 胡乱抄袭别人的文章。

出处 《文明小史》第三四回:“毓生又会想法,把人家译就的西文书籍,东抄西袭,作为自己译的东文稿子,印出来,人家看得佩服。”

61东奔西窜 [ dōng bēn xī cuàn ]

解释 同“东逃西窜”。

出处 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六二回:“钱塘县派差去查过,果然那些狗东奔西窜,践踏田禾。”

62东家西舍 [ dōng jiā xī shě ]

解释 犹言左邻右舍。

出处 唐·李白《江夏行》:“东家西舍同时发,北去南来不逾月。未知行李游何方,作个音书能断绝。”

63东食西宿 [ dōng shí xī sù ]

解释 比喻贪婪的人唯利是图。

出处 汉 应劭《风俗通》:“齐人有女,二人求之。东家子丑而富,西家子好而贫。父母疑不能决,问其女,定所欲适。……女云:‘欲东家食,西家宿。’”

64东扶西倒 [ dōng fú xī dǎo ]

解释 从这边扶起,却又倒向那边。比喻顾此失彼。也形容坏习气太多,纠正了这一点,那一点又冒头了。

出处 宋 杨万里《过南荡》诗:“笑杀槿篱能耐事,东扶西倒野酴醿。”

65东推西阻 [ dōng tuī xī zǔ ]

解释 推:推诿;阻:阻挠。找各种借口推托、阻挠。

出处 明·伏雌教主《醋葫芦》第五回:“都氏只是拣精剔肥,东推西阻,媒婆说得丑些,又落得好推。”

66东飘西徙 [ dōng piāo xī xǐ ]

解释 谓到处漂流,迁徙无定。

出处 明·陆采《明珠记·江会》:“几年间东飘西徙,今日里天教重会。大海船头,果有相撞时。”

67东睃西望 [ dōng suō xī wàng ]

解释 同“东张西望”。

出处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八回:“程相公此时两只眼睛不够使的,正在东睃西望,又听得那为吆喝:‘吃酪罢!好干酪哇!’”

68东扬西荡 [ dōng yáng xī dàng ]

解释 谓飘泊无定。

出处 《野叟曝言》第四一回:“姐姐若不见怜,怎样着落妹子死后魂灵,不至东扬西荡。”

69东趋西步 [ dōng qū xī bù ]

解释 谓相背而行。

出处 汉·焦赣《易林·比之损》:“二人异路,东趋西步,千里之外,不相知处。”

70东挪西辏 [ dōng nuó xī còu ]

解释 挪:挪借;辏:通“凑”,聚合。指各处挪借,凑集款项。

出处 明·沈受先《三元记·归妹》:“我命运乖,粮运折,家私都准折,东挪西辏犹还缺,一女多娇,将他来抛撇。”

71东诓西骗 [ dōng kuāng xī piàn ]

解释 指到处说谎诈骗。

出处 《孤本元明杂剧 东篱赏菊》第二折:“若论我,半个字也不识,若说道抵换官物,盗使印信,东诓西骗,天下绝魁。”

72东播西流 [ dōng bō xī liú ]

解释 谓流落四方。

出处 南朝·陈·徐陵《在北齐与扬仆射书》:“又闻本朝王公,都人士女,风行雨散,东播西流。”

73兵戈扰攘 [ bīng gē rǎo rǎng ]

解释 兵戈:武器,指战争;扰攘:纷乱。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。

出处 南朝 宋 范晔《后汉书 冯衍传下》:“遭扰攘之时,值兵革之际。”

74东砍西斫 [ dōng kǎn xī zhuó ]

解释 谓四面激战。

75东磕西撞 [ dōng kē xī zhuàng ]

解释 犹言东奔西撞。

出处 《醒世姻缘传》第三五回:“你道这几件事岂是容易做的?这都是要脚奔波,足不沾地的勾当,岂是教书人所为?[汪为露]失了魂的一般东磕西撞。”

76东滚西爬 [ dōng gǔn xī pá ]

解释 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。

出处 《中国民间故事选·铁金刚》:“打得官兵东滚西爬,急忙逃命。”

77东来西去 [ dōng lái xī qù ]

解释 谓行人来来往往。

出处 唐·李商隐《关门柳》诗:“永定河边一行柳,依依长发故年春。东来西去人情薄,不为清阴减路尘。”

78东敲西逼 [ dōng qiāo xī bī ]

解释 各处敲诈逼迫。

出处 蔡东藩《后汉通俗演义》第二回:“百姓又最怕输粮,地方官刑驱势迫,东敲西逼。”

79东闯西走 [ dōng chuǎng xī zǒu ]

解释 指没有目的和方向地四处闯荡。

出处 清 吴璿《飞龙全传》第二回:“都是你这老不贤,养这祸根,终日纵他性子,任他东闯西走,惹祸招非,如今弄出事来了。”

80东捞西摸 [ dōng lāo xī mō ]

解释 谓盲目地四处求索。

出处 宋·朱德《答廖子晦》:“盖性命之理虽微,然就博文约礼实事上看,亦甚明白,正不须向无形象处东捞西摸,如捕风系影。”

81东挦西撦 [ dōng xián xī là ]

解释 谓到处张罗。

82东捱西问 [ dōng ái xī wèn ]

解释 谓四处探问、打听。

出处 《平妖传》第十五回:“这些众人当一场生意,见神见鬼,东捱西问,那有消息。”

83东兔西乌 [ dōng tù xī wū ]

解释 兔、乌:古代神话传说中说,月亮里有玉兔,太阳里有三足金乌,所以用乌、兔代表日月。月亮东升,太阳西落。表示时光不断流逝。

出处 宋 吴潜《瑞鹤仙》:“愁高怅远。身世事,但难准。况禁他,东兔西乌相逐,古古今今不问。”

84东冲西决 [ dōng chōng xī jué ]

解释 形容洪水四处冲决泛滥。

出处 清·江藩《汉学师承记·胡渭》:“近日治河,乃遏之使不得北,而南入于淮,以便运耳。南行非河之本性,东冲西决,率无宁岁。”

85东劳西燕 [ dōng láo xī yàn ]

解释 劳:伯劳。比喻情侣、朋友离别。

出处 南宋 郭茂倩《乐府诗集 杂曲歌辞八 东飞伯劳歌》:“东飞伯劳西飞燕,黄姑织女时相见。”

86东征西怨 [ dōng zhēng xī yuàn ]

解释 语本《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惟王不迩声色,不殖货利,德懋懋官,功懋懋赏……东征西夷怨,南征北狄怨。”本谓商汤向一方征伐,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。后因以“东征西怨”谓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,深受百姓拥戴。

出处 语出《书·仲虺之诰》:“惟王不迩声色,不殖货利,德懋懋官,功懋懋赏……东征西夷怨,南征北狄怨。”

87东挦西扯 [ dōng xián xī chě ]

解释 指到处张罗。

出处 康有为《大同书》甲部第三章:“以大不逮之财而日行勉强支持之事,东挦西扯,忧苦莫当。”

88东猎西渔 [ dōng liè xī yú ]

解释 谓处处涉猎而不专精。

出处 唐·孙樵《骂僮志》:“凡为读书,东猎西渔,粗知首尾,则为有余。”

89东驰西击 [ dōng chí xī jī ]

解释 谓指挥不统一,几路军队各自行动。

出处 清·魏源《圣武记》卷九:“各专责成,互相援应,毋东驰西击,各不相顾。”

90东走西顾 [ dōng zǒu xī gù ]

解释 比喻顾虑多。

出处 《古诗源》卷三:“茕茕白兔,东走西顾。”

91东量西折 [ dōng liàng xī shé ]

解释 量:称量。折:亏损。指量入量出的谷物总难免有折耗。

出处 元·高明《琵琶记·义仓赈济》:“相公,小人招不得,自古道:‘东量西折’,难教小人赔偿。”

92男子汉大丈夫 [ nán zǐ hàn dà zhàng fū ]

解释 指志向高远有所作为的男人。

出处 清·李绿园《歧路灯》第66回:“男子汉大丈夫,休说那三绺梳头、两截穿衣、戴鬄髻的话头。”

©2024 hgcha.com 汉语查 苏ICP备2022042793号 邮箱: hgchacom#163.com

本站字典、词典、成语等汉语国学数据仅供参考,最终以新华字典、汉语词典、成语词典等书籍为准